經過70多年的發展,中國現代衡器行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,令許多外國同行感到驚訝和欽佩。中國的衡器行業已經走出國門,融入世界。在新的世紀里,它昂首闊步,攀登了一個新的高峰。解放前,中國的衡器行業發展非常緩慢,很少有制造商從事衡器生產。天津市衡器廠始建于1924年,是現有衡器行業的“老字號”。當時,該廠名為天津明泉稱重廠。它位于中國工人JJ的發源地之一天津三道市。這是一家只有三名工人的私人手工作坊,廠房面積40多平方米,從事臺秤維修等業務;在接下來的十年里,盡管工人數量增加了,小型鉆床和磨床也增加了,但他們仍然專注于維修業務。直到1938年,才形成了年產50.5萬公斤臺秤的規模。全G解放后,G家將日偽時期和G民黨統治時期遺L下來的幾處稱重生產房屋收歸國有,稱重儀器行業由輕工業部歸口管理。據1952年的統計,當時稱重儀器行業只有15家國有企業,員工總數只有2100多人。長春、沈陽和南京的稱重廠有200多人,其余不足100人,寧夏Z小的稱重廠只有6人。這些小工廠的車間破舊不堪,設備簡陋。其中只有八家能生產臺秤和臺秤,其余的只能生產木桿秤;當時有2379家私營企業,但大多數都是有兩三個人的小作坊。2000多家民營企業共有車(車)機30臺、鉆床55臺、砂輪55臺、刨床1臺、銑床1臺;根據當年的統計,臺秤和臺秤的總產量為12869臺,木桿秤30573臺。這是新中國衡器行業開始的W一基礎。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,衡器行業迅速崛起。通過G家直接投資和地方企業自籌資金,對一批小老工藝品廠進行了體制(公私合營等)和生產規模的改組改造,同時,20世紀60年代末,省會有許多小型衡器廠,但大部分建于1950年代中期。20世紀60年代以來,我國設計制造了大型專用衡器,衡器行業的生產也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。到1982年,也就是經過整個行業30年的努力,中國已經能夠批量生產19個類別、150多個品種和500多個規格的大型和特殊稱重儀器。承擔G家計劃的大型專用衡器廠24家,年總產量17.67萬臺,比1952年的274臺增加644倍;大型專用衡器產值占衡器總產值的比例遠高于日用衡器;衡器產品已從民用轉向為大規?,F代化工業生產提供配套服務。廣泛應用于工農業生產、國內外貿易、教學、科研、醫療衛生、國防建設等領域。加強行業管理,節約能源,保護環境,提高產品質量,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,在維護G家對外貿易信譽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,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技術基礎產業。1983年中國衡器協會成立20年來,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大潮中,衡器行業的管理體制、產業結構、產品結構、技術水平和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,與過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。目前,中國已經能夠自主設計和制造各種高精度、快速操作、J確測量的電子衡器。“手動到自動,機械到電子”已成為衡器行業不可逆轉的發展方向;自主開發與技術引進并舉,多種經濟成分并存,科教工貿結合,中外合資合作。歷經風雨滄桑,整個行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,協會逐漸形成并確立了在整個行業中的主導地位。據“八五”末(1995年)統計,我國現有衡器生產企業300多家,固定資產約9億元,從業人員4萬多人,年產量333.8萬臺,是“七五”末(1990年)的1.8倍;全年工業總產值16.5億元,利稅1.7億元;銷售增長高于產值增長,納稅增長高于利潤增長。該行業的運營已進入良性循環。“九五”期間,行業管理進一步加強,產品結構調整力度明顯加大,技術水平迅速提高,衡器行業攀上了上一個高峰。它以令人鼓舞的成就告別了20世紀。據統計,2000年底,除西藏自治區外,Q國各省、直轄市、自治區均建立了衡器企業,有600多家制造商(包括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、集體企業、合資獨資企業和股份制企業,分別占企業總數的5%、25%、7%和6%,其余為民營企業),固定資產原值28億元,凈值16億元,衡器總產量560萬臺,工業總產值23.8億元,利稅2.6億元;據海關統計,2000年衡器產品出口總額達到13665萬美元,比“八五”末增長2.1倍;現行標準中的各種稱重儀器都有電子產品,部分電子產品在20世紀90年代初和中期已達到G際技術水平。到2019年,中國衡器產品出口總額超過100億元,同比增長3.88%。在D和政府的領導下,衡器行業70年來取得了快速發展的成果。G家在許多方面對衡器行業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和支持。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,人們印象中Z初以木桿秤為標志的測量儀器“衡器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這不僅鼓舞和自豪了我們整個行業,也讓許多外國同行感到驚訝和欽佩。中國的衡器行業已經走出國門,融入世界。在新的世紀里,它昂首闊步,攀登了一個新的高峰。